[转]学生在课堂上应有的八个意识

2017-04-21 08:42评论(0) 浏览(482) 转自:pingge

一、目标意识

      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效率,而讲效率的前提是,首先要明确目标,并在目标指引下,确定正确的策略与方法。同时积极去行动。

      课堂有效的时间内,无疑是特别注重效益的学习空间,必须在老师的指引下,积极感知学习目标,并在当堂学习过程中,以此为指引,积极思考,积极行动,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。同时,尽量杜绝做与目标要求无关的事。

      每堂课之后,主动反思当堂目标的达成度,并检讨自己课堂的行为,找到问题,找出不足,及时改变,久之,学生的课堂学习会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,会因目标的达成而感受成功,会因目标的实现而对课堂充满兴趣,近而会对老师的课充满期待。

      更重要的是,在这个学习过程中,培养了一种科学的积极的思维方式,使学习乃至做事变得特别有效率。

二、时间意识

      懂得珍惜时间,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,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做到惜时如金。

青少年对时间的珍惜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堂上的状态要积极投入。

      从进入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投入到竞争、合作中,直到最后一个环节都在积极总结,谈收获,谈不足。具体表现在自学中的投入与专注,表现在交流中的积极合作与竞争,表现在训练过程中的快速而敏捷。

三、规范意识

      规范是现代与未来社会人必须的一种品质,对学生来说,对这一品质的获取,自然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。

      在课堂上最显性的表现应是,认真审题规范书写,绝不可马虎从事。表现在课堂问答中声音响亮,字正腔圆,表现在课堂动作上端庄,严谨,表现为师生问答中的认真倾听;

      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笔录——这是有形的东西。而更深层的规范则表现为问题的提出要清晰明了,表现为课堂思维的严谨条理,——这是无形的训练。

      规范是一种行为,更是一种态度,对学习,对人、事的态度,还是一种精神,一种人的内在品质。

      作为学生,要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立足,在课堂的训练中,积极行动,通过点滴积累,获取这种品质,不论对眼前的学习,还是对今后的人生帮助都是巨大的。

四、合作意识

      要教育学生,合作不仅是现代和将来社会人应有的品质,是个人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,学会合作对自己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。任何人的学习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,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寡闻”,古人都懂得在学习中合作的意义,作为当代中学生更应把合作作为一种基本技能积极去锻炼,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态度,一种思维。

      教育学生,如果是一名成绩突出的同学,恭喜他有了很好的基础,而怎样能使学习更有成效呢?

      积极投身到合作学习中,在训练中教,而教是对个人学习水平的最佳检验方式,不仅训练了自己的思维,更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,同时获取了一种成功的体验,而这种体验使你对学习更有兴趣,主动性更强,另外,作为副产品获得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同与欣赏。

      如果是一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,为了使自己迎头赶上,更应千方百计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与支持,在小组、不放过任何一个寻求帮助的机会,积极提问,寻求问题的解决。

      教育学生,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团队:小组、班级等,并从中寻求合作,获取帮助,以求共同进步,共同提高,实现合作的“双赢”。

五、竞争意识

      教育学生,竞争无时不有,竞争无处不在,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充满竞争,而作为学生一定要学会竞争,把竞争变成一种思维,一种行为习惯,敢于竞争,善于竞争,在竞争中赢得机会,在竞争中获得成功,同时在竞争中获取一种积极的心态。

      表现在课堂上,从对目标的感知,到限时的“自读文本”,到“合作交流”,到“三层训练”,无一不是竞争的平台,要力争在每个平台上获得机会,展示自我,成就自我。

      同时,教育学生要有序竞争,按规则竞争,还要善于竞争——为了竞争,做有效的自主学习,有效的合作学习,有效的倾听与积极的思维,才是获得成功的前提。

六、质疑意识

      质疑是思考的开始,是学习的开始。

      “学校就是一个思考的王国”,当学生在课堂上都在积极思考,并提出自己疑问的时候,真正的学习就开始了。

      教师应教育学生“不唯书,不唯师,不唯上”,积极思维,大胆质疑,让质疑成为读书的一种意识。在“自读文本”后质疑,在“交流学习”中质疑,在“训练反馈”中质疑,在所有学习过程中质疑。让质疑成为一种学习风尚。

七、教学意识

      孔子说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一个好学的人,才善教、乐教。

    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,教师的教显得越来越苍白乏力,事实上,任何高明的教师的教都无法适应全班几十个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,于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尤其重要,在生生交流中,全班就产生了许多个“小老师”,当同学以“教人为荣”“教人为乐”,并“乐此不彼”,我们的课堂效率较之于老师在讲台上的“独角戏”高出多少倍则是无法估量的。

      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学生的“教学意识”,积极为师,好为人师,互相为师,并以此为荣,在“为人师”的过程中锻炼自己,提高自己,让每一个学生明白:在课堂学习中“听不如看,看不如说,说不如做,做不如教”的道理。

在小组学习中,在班级交流中,不放过任何一次“教人”的机会。

      陶行知先生说:“以教人若教己”,意思就是说,“因为要教人的缘故,自己要学的格外好”,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了“要为人师”的意识,就会为了“为人师”,而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。

八、应用意识

     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拉近,与学生的情感沟通。

      这种意识的形成,首先来自教师的指引,教师对学科的挖掘意识;

      其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思维;

      第三来自教师精心预设与到位的点拨。

     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从“情境创设、目标感知”就开始了,在自学中设计“引申”的题目,在交流中去点拨、引领、预设,在训练中进行落实,在归纳延伸中,进行深化,当学科学习的“应用意识”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,学习就有了内驱力,教师的教学就变得事半功倍。

分享 转载(0)
0 喜欢

评论